這是由紙板的折疊屬性引起的。下圖示意一張40cm寬、2cm厚的紙板:
現在我們在中間給它壓痕,然后折疊。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認為它會是圖②或圖③這樣的:
我們可以認為圖②中,是圖①當壓刀在紙板上施壓時、折疊時,紙板沿A點為中心折疊(所以外部長度會是40/2=20cm);
而圖③中,則是圖①當壓刀在紙板上施壓時、折疊時,紙板沿B點為中心折疊(所以內部長度會是40/2=20cm);
但其實以上兩種都不對,正確應該是這樣:
這是因為紙張的特性,當在其上施壓時,折疊的軸心既不在內測的壓刀的施壓點(即圖③中的B點),也不是正對內測施壓點的紙板的外側(即圖②中的A點),甚至可能不在紙板的中心線——它是圖示中紅色的線的相交點的位置,而這個相交點離紙板內測和外側的距離可能是但不必然是紙板厚度的1/2。
本例中,我取其離紙板內測的距離為0.8cm,離紙板外側距離為1.2cm(當然,這些數值只是舉例而已),這0.8即被稱為內損(即:內側損失),刀線尺寸20mm-內損尺寸0.8cm=內部尺寸19.2cm;1.2即外增(外側增加),刀線尺寸20mm-外增尺寸1.2cm=外部尺寸21.2cm。
有朋友可能會有疑問,這重要嗎?這可太重要了,兄弟:
包裝魔術師科技有限公司